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建设探讨-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3559.com】-澳门新豪天地官网-www.3559.com

【3559.com】-澳门新豪天地官网-www.3559.com

  •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工作人员
  • 合作交流
    新闻动态
    交流项目
  • 海外学习
    留学项目
    留学信息
  • 来华留学
    招生
    规章制度
    校园生活
    联系方式
    报名申请表
  • 国际视点
  •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学院邮箱
  • 常用下载
  • 学校首页
  • 您的位置: >首页 >国际视点 >正文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建设探讨

    作者:卢江滨、李莹莹    摄影:    编辑:李莹莹    审核:李莹莹    时间:2021-04-16     浏览:

      

    人力资源的国际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而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杠杆必然推动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丰富国际知识的人才为直接目标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课程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国际化课程进课堂是大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渠道。当今,各学科或专业知识的积累均是世界范围内教育文化交流的成果,其中充满了丰富的国际元素。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师生都会感受到课程所带来的提升国际视野的价值,这为课程国际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目的是丰富和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继而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本文谈及的课程国际化,主要关注实践层面的探讨,希望能提出一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操作的课程国际化方式,供读者参考。

    一、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内涵

    我国对课程国际化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多数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延展性探讨,对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和要素的界定大多基于国际化课程的理解,至今尚无统一定论,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单春艳学者认为,学术领域对课程国际化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侧重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来论述课程国际化。二是教学过程的国际化。三是全方位的课程国际化。苗宁礼学者认为,正确的课程国际化是这样一个实践过程:学习借鉴先进国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对现有课程体系、内容进行优化改造,构建体现国际水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个性的发展,塑造学生融合本土和国际文化素养集成优势的课程体系,从而提升课程质量。上述理解为学者从理论角度和实践层面探讨课程国际化的内涵、要素等提供了路径。

    二、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课程国际化实践层面来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授课团队、培养方案、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国际项目、课程评价等六个要素。

    (一)授课团队的国际化

    根据学科或专业的知识体系,组建具有国际化意识、教学经验和教育情怀的授课团队是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师资保障。国际化的授课团队应具有多元性、层次性特征。多元性指教师的学术结构及学术背景来源的多元化。师资团队应由来自不同毕业院校或具有不同行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适当安排一定比例有海外学习背景和经历的教师参加。层次性是要求团队成员应该由不同职称、学历学位、教学经验的人员组成。这样的团队有利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多元性、层次性的协作优势,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方案的国际化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是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培养方案主要由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学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内容组成。合理地将国际化理念和元素融入各个环节,是构建富有国际化特征的培养方案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国际性和内化性。国际性表现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是基于面向世界的观念设定。内化性是指将本学科或专业的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通过挖掘、解构与萃取内化于培养方案各环节之中。在编制培养方案过程中,课程设置尤为重要,不仅决定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技能和素养的层级,也决定着学生国际化培养的发力空间。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等组成,通识课中应该设置跨文化和国际理解类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解世界的必备知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定中,应该关注课程的国际适用性、时代性、前沿性,为教师在教学中挖掘蕴藏于课程之中的国际元素,并外化于教育过程留有开放的空间,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国际视野的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线上或者线下方式,适当引进、嵌入优质国际课程,有利于整体课程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充实国际化课程体系。

    (三)课程内容的国际化

    课程内容由教材体系决定。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编著者的思想与哲学都会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国际性是选择教材的重要依据。当今所有学科的教材无一例外是在国际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的成果,充满了国际元素,是培养学生国际素养,提高学生国际视野的基础性要素。优秀的教材在传承知识的同时,回应时代和未来需求,融纳时代元素,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四)课程实施的国际化

    课程实施是教育传递最基本、最主要的实现途径,是把培养目标和要求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着的丰富国际元素,合理整合进教学之中,同时主动将国际化理念融入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媒介等软环境来促进课程国际化的展开,达到课程实施过程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其中,教学方式的转变,直接关系到国际化课程体系实施的效果,是重中之重。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过程开放性和创新性,同时要具有动态、创新的课程观。摒弃传统课程观中把课程内容简单等同于教材知识内容的错误观念。现代的课程观认为学生从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也是课程内容的有机要素。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既是课程的传递者与吸收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建构者与创造者。重视学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的学习体验环节,是提升学生素养、能力、国际视野的重要抓手。

    (五)国际项目课程化

    根据“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课外活动已经成为学校育人的重要工作之一,丰富多彩的国际项目已越来越受学生青睐。各校通过精心策划,将国际项目的内容、活动方式等与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国际认知等目标紧密结合,已经成为提高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要举措。学校可以通过政策安排,将国际项目科学地进行“课程化”,纳入学校学分体系统一管理,提升品质,更好地发挥其在学生国际化培养中的作用。

    (六)课程评价的国际化

    评价是确保课程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是大学国际化管理朝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课程评价包括评价的组织、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其中评价标准的确定至关重要,其决定着课程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内在价值追求。课程国际化是一个不断进步、提高、创新的发展过程,仅依据一些以规模为导向的静态表象指标来确立评价标准是片面的,也难以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进的目的。然而,要想按照多维度、国际性的基本原则,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通用的评价指标异常困难,尚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笔者在此仅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课程国际化在推动学校国际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要和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水平、办学资源等因素相协调。二是重视师生从课程国际化过程中的获得感。三是确保国际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的合理性。四是利用现代教育新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在课程内容中更好地体现课程国际化特征。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以国际交流要素跨境流通为主导的外延式国际化的进程受到严重影响,给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在教育国际化风起云涌的情势下,课程国际化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更加关注通过课程国际化来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研究。随着教育国际化发展不断深入,积极探索出一条能立足于课程国际化建设,实现自身课程的改造升级,并以内涵提升为基本价值追求的国际化之路将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