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设】武汉学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武汉学院教务处-【3559.com】-澳门新豪天地官网-www.3559.com

【3559.com】-澳门新豪天地官网-www.3559.com

管理文件
校内文件

【教学建设】武汉学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

作者: 摄影: 审核: 责任编辑:教务处来源: 发表时间:2021年05月24日 10:56点击: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教育部、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要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不断提升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一流人才的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牢固确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学科专业结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为建成“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大学目标奠定基础。学校大力发展跨学科专业,实施全人发展和成果导向型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胸怀世界、承担国社;终身学习、创新创业、领导才能、批判思维;修身涵养、高尚道德、专业精神、遇难必解;自尊自信,亲和友善”等12种能力。

主要目标:通过35年时间,建设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3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8-10个;获得2-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20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获得2-3门国家级或者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40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项,校级教研项目12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在国内B类及以上出版社出版教材20种;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获省级及以上教学奖10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参与科技活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奖项上取得重大突破;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在高水平,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达到全国民办一流。

三、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教育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四、重点内容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武汉学院全人发展教育理念,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积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完善“三全”育人格局,确立育人评价导向;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加强实践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二)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产业需求,推进专业改造升级;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协同育人。

(三)打造一流课堂教学

完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加强教学投入;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建设精品开放课程,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重过程性评价;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加大教学效果奖励。

(四)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坚持引培相结合,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强教学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教学团队,促进产教融合;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增强教学投入。

(五)培育一流质量文化

完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教学行为;建立闭环质量改进机制,强化质量跟踪评估;推进质量信息化建设,提升智慧质量管理水平。

五、落实举措

(一)实施立德树人提升计划,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1.坚持德才兼修目标定位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提升思政工作质量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深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第二课堂育人课程化建设;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

3.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

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和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两个载体,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手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示范课堂,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内容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每一门课程,让每门课都承载育人功能、每个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

(二)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1.全面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贯彻落实人才培养的“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定位,逐步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突破学科思维导向,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产业需求,重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深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设置跨学科课程、问题导向课程,倡导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2.重点打造一批品牌专业

逐步完善两年一次校内专业评估与排名制度,重点建设会计学、金融学、供应链管理、软件工程、法学、网络与新媒体等8-10个优势特色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人才培养特色,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积极组织专业参加专业认证,通过专业认证推动专业综合改革,工科专业努力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

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大类招生计划并完善相关机制;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强化“产教融合”;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科教融合”有效机制,建立科研与创新为主体的专业教育模式,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工科,探索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

4.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

建立与社会用人部门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培养目标协同机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双向交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健全资源共享机制,使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继续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制度,形成科教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格局;完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深度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5.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培养

不断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大优秀学生出国访学的支持力度,探索重点建设专业学生海外学习和暑期国际化课程;继续实施优秀教师暑期出国培训计划;进一步扩大留学生学历教育比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三)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建设一流师资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着力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一流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加强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强化对导师职责的考核;健全教育教学奖励体系、教师荣誉体系,推动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

2.加大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力度

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积极开展校内、国内、国外教师培训。构建“5+5+5”教师教学培训体系,通过名师讲坛、教学沙龙、教师工作坊、公开示范课、新老教师传帮带等五种形式对新进教师、青年教师、创新创业导师、骨干教师、重点督导教师持续开展包含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基本能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创业教育等5个方面的系列培训,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行业专家进课堂和专业教师进企业“双进互融”。

3.加强教学团队及名师工作室建设

依托一流专业建设、精品课程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20个以上由校内外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全面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整体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原则上每个教师必须加入1个教学团队。各教学团队要合理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其他成员开展教学活动,尤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

(四)实施课程与教材建设计划,建成一批优质教学资源

1.建立课程质量标准

以成果为导向,全面修订完善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规定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要求,使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具有可检验、可考核的标准。

2.推动课程综合改革

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产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及时纳入其中;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推进启发式、探究式、小班化、讨论式教学改革;加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业挑战度。

3.建设一批金课

建设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5类金牌课程。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验实训体系和内容;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大力支持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云端开放式慕课(MOOCs)、校本在线开放课程(SPOC)、微课课程建设,力争建设2-3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40门校本在线开放课程(SPOC)课程,每学期开设10门及以上翻转课堂;建设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4.强化优质教材建设

加大教材立项数量和资助力度,激励广大教师撰写教材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教材立项建设机制,强化教材建设与教材选用的过程管理,建设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体现科教融合的立体化优质教材。

(五)实施教育教学秩序整顿计划,严格过程管理

1.完善教师主体责任机制

修订完善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规定,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纳入教学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岗位聘期考核的指标;进一步健全课堂教学准入制度,强化培训、试讲、预警等环节,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元主体评价的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力求准确、客观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2.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

制订并出台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管理的实施办法,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全校进一步实施“行程式评估”,构建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完善毕业论文网上撰写、指导和评阅机制,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设计)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现象,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

3.推广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制订出台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办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年级,激发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二年级,撰写学年论文或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初步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年级,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四年级,通过具体的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学生参与的教师教科研课题数量不低于项目总数的30%

(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计划,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体系

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机构作用,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库,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2.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推进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课程、教材建设,加快网络在线课程建设,在通识、必修、选修、实践等四大模块合理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建设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创业课程和教材体系。

3.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

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相关管理机制,为学生项目入驻、孵化、创建企业提供优质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机制,强化项目过程管理,突出项目建设成效;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项目建设,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开放实验教学机制,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比例,不断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4.构建学科竞赛体系

实施学科专业竞赛提升计划,探索将部分重要学科竞赛项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由课程(技能)竞赛、创新竞赛、职业竞赛构成的“赛教融合”学科竞赛实践体系,强化学生基础和提升比赛成效。

(七)实施一流质量文化建设计划,完善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机制,落实学院(部)教学责任主体地位,强化教学中心意识;加强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院(部)的监控主体作用;构建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发挥好“督”和“导”的作用,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强化标准文化建设

根据国家有关教学质量标准、认证标准、评估标准,建立健全本科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开展涵盖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效的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监控,重点加强考试考核、实习实践质量监控,做好信息收集与分析,注重及时反馈,强化问题整改,形成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

3.推进制度文化建设

根据“以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进一步完善有关教学管理机制;构建第三方参与的质量评估机制,积极开展学情调查、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严格执行教学专题研究制度、听课制度、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本科专业评估制度、教学工作规范制度、院(部)领导本科教学述职制度等。

4.探索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快建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智能化教室管理系统,为师生教学活动提供智慧环境和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收集教学过程信息,掌握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动态信息,建立能全面客观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数据库;构建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平台,实现教学数据常态监测。

六、组织保障

(一)提高思想认识

全校师生员工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一流本科教育对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要求体现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加强对本科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形成合力,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协调和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院(部)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对照实施方案,制定细化方案和配套规章制度,保障各项建设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落实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投入500万,支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完善保障本科教学经费优先投入和逐年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对一流专业的课程建设、团队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经费预算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及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建设,加大条件保障力度。

 

武院政字〔2019114

Copyright By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学院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1225号 鄂lCP备10014564号-1